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Kibbutz”食”起友誼

食物是文化的指標,透過食物可以認同某個文化 ,同一文化社群的成員經由食物而辨識出同夥。(Felipe Fernandez-Armesto,2005)

Kibbutz”食”起友誼 文/溫敏慧




大約在七、八年前,在以色列北邊的kibbutz Baram集體農場當志工,在那個時間點共同聚集,來自南非、俄羅斯、韓國、日本、土耳其、英國、美國、阿根廷、印度等國家的青年,每到用餐時間,集體農場裡的聚落成員和志工們,會到類似自助餐廳的空間裡一同用餐,印象當中,通常到了星期五的晚上,因為安息日的緣故,自助餐車上會多了-油炸彼得魚(很像我們常吃的吳郭魚)、炸羊小排、牛排、火雞肉(P.S在那裡沒有看過豬肉,傳統上,猶太人認為豬是不潔淨的,但在集體農場裡,也沒有像標榜"Kosher"即完全遵守猶太教飲食禁忌規範的餐廳一樣,偶爾還是會有"奶"與"肉"出現在同一餐的情形),每個禮拜最期待就是這一頓晚餐了,因為在平常的日子裡,很少出現這些食材,陪伴我們的是優格、麵包、泰國米、沙拉、通心麵…,對於習慣熱食的我和幾位台灣志工,記得有天,實在因為沒有食慾,就彼此商量來個蛋炒飯好了,我們去借用志工交誼廳裡的醬油、鹽巴、橄欖油還有煮食器具,到餐廳還有廚房取拿已煮好的泰國米飯、生雞蛋、紅蘿蔔、玉米、小黃瓜,在準備這些東西的同時,也順道邀請了住在隔壁的韓國志工們,加入我們蛋炒飯的行列,就開始在志工宿舍裡炒起蛋炒飯了,雖然泰國米不像台灣米的口感,但在當時的環境當中,能吃到熱騰騰的炒飯,讓原本沒有食慾的我,吞下了兩大碗,而這幾位韓國志工朋友,似乎也很捧場的吃了不少,並用學來的中文"好吃",答謝著我們的招待,就在聚餐快要結束的時候,其中一位韓國志工說,我會請朋友寄韓國泡麵、泡菜還有一些製作蛋餅的麵粉、蔬菜,到時候再邀請你們一同享用…,就這樣以食物為媒介,在一來一往的互動過程中,跨越了那條起初以語言、文化隔閡所劃出的隱形界限,我們與這群韓國志工的友誼,慢慢建立起來,結伴去附近的神社遺趾,乃至後來的埃及之旅,都有我們同行的回憶

kibbutz Baram的相關資訊,請參考網址:
http://www.baram.org.il/public/htmls/articleeng.aspx?C2047=12318&BSP=1227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