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多元視角-4

『老師,講阿美語就不能活嗎?』

訪談摘要:2008/7/22,對象:Komod(谷穆德)老師,訪員:Lisin


文/Lisin


Komod(谷穆德)大哥,是來自吉安鄉七腳川部落的阿美族青年,大學畢業後到卓溪鄉的卓樂國小實習,結束實習後就到豐濱鄉的港口國小服務,並兼任總務主任,有四年的教育經驗。妻子devi(德菲),也是ㄧ名老師。


一開始komod為我們簡介港口國小及豐濱鄉的教育現況,豐濱鄉有三所國小,由北至南依序是豐濱國小、港口國小、靜浦國小,皆為50人左右的小型規模,也是教育部裁併標準下的應裁併小校,曾經也傳出裁併的消息。豐濱鄉地理非常狹長,主要的阿美族聚落也再這三所國小分布的區域,以港口國小的學區就包含到北邊的石梯坪,住在石梯坪的學生就要搭公車上下學。而家庭教育部份,因就業不易,大多數的小朋友家庭經濟都不穩定,有的是靠阿公阿嬤的老人津貼或休耕補助來過生活,在41個小朋友中,就有15個是低收戶家庭。

因為是小校,學生人數不多,老師的配置又以學生人數為分配,在教育部的規定下港口國小只有一位行政人員,而且之後行政人員離職也不可再遞補缺額,人力編制非常不足,老師都必須兼行政。……像是在教育資源上,港口國小為教育部頒布的教育優先區,但是計畫型經費,必須由老師寫計畫來申請。老師要自己申請、執行、核銷,許多行政手續,其實也剝奪老師在教育上的時間。反之,小校更應該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與師資,來彌補城鄉差距,以充足的師資來補足。
在課程上的安排,教育部規定凡是位於鄉村地區或聚落型的小學,都要發展『本位課程』,就是以當地的人文特色及地理環境為教學內容,一週必須要有一堂。港口國小則以港口部落阿美族文化、石梯坪的地理環境發展本位課程(又可稱校本課程)。就會請耆老來說故事、帶小朋友做傳統技藝,但一週只有一堂課,授課時間不足。因為港口國小位於阿美族部落,有發展阿美族的族語教育,但是授課時間也是一週一節,對族語教育的幫助有限,比較像是跟社會交差了事,說學校有在推廣族語教育!

又因為海岸線一帶就業不易,家長都外出謀職,許多小朋友都是留在部落給阿公阿嬤帶,是所謂的隔代教養,常常有老人家向老師反應不知道怎樣幫助學生在課業上的問題,因為阿美族的老人也不知道主流教育的內容,主流文化也跟六、七十歲的阿美族老人沒有連結,但是主流教育也不重視祖父母所擁有的阿美族文化,就有小朋友跟老師說『阿嬤很笨!』,會造成小朋友對老人家的排斥,導致不會主流文化(知識)的阿美族老人好像是很愚笨的,無形中讓小朋友對祖父母有負面的想法!而影響到對祖父母的態度與原住民身份的質疑。

在差異性的部份,devi大姐跟我們分享她自己的成長經驗,她在念國小之前都是用阿美語生活,上小一的時候根本就聽不懂國語,因為聽不懂也不知道要說什,每天都非常害怕上學,但是她的外公很注重教育,所以跟她一起學ㄅㄆㄇㄈ,她才慢慢的學會說國語,但在國小期間還是有很長一段的語言混淆期。但是很多阿美族學生,在家中跟阿公阿嬤說阿美族語或是阿美族式的國語,到學校又要學標準的國語和英語(一週三節),在語言上一定會錯亂,因為很少老師會將阿美語、國語相互對位的教學,就像我們學英文一樣,狗,『dog』。那就應該先講阿美族『waco』,再教國語的『狗』!

但是主流教育只注重國語跟英語的教學,曾經有在家裏都只用阿美語跟老人家生活的小朋友向她表示,『老師,講阿美語就不能活嗎?』為甚麼一定要學國語跟英語!

Komod老師認為原住民的教育應該要跳脫現行的主流體制,以多軌式的發展,族群文化為優先,原住民有權決定本身的教育內容,而非殖民式的同化教育。讓阿美族的小孩像阿美族,當然也是配合文化的變遷來做調整!但至少是由原住民本身掌握教育的主體性,而非一週只有一節的族語課。而原住民地區的教育問題在於主流文化不承認原住民文化的差異性!

而komod老師的教育理念,就是不標準化,要多元的接觸學習,希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中獲得快樂,阿美族的小孩就要像阿美族,傳承部落文化!



小編(peggy)的話:
一群分別來自青年搞蘇花高行動聯盟、太魯閣學生青年會、蘇花糕餅鋪、花蓮後生會、教育公共化連線的青年們,初始雖然是因反蘇花高的運動而相識、聚集,但在歷經將近兩年的運動歷程,他們透過不斷地對話與反省,認真思考彼此真正關心的其實不是一條高速公路的建設與否,而是花蓮地方的未來發展。

而這群青年們有感於對花蓮地方現況的不瞭解,自今年七月起從地方經濟、教育、醫療、交通此四大議題切入,除了對相關議題重要的地方人士進行訪談,並於2008 8/15~8/17假花蓮市民生社區交流中心舉辦「我們所看到的未來-2008花蓮發展與實踐培力工作坊」,將2008年7月起進行的訪談資料,透過團體動力、社區參訪、分組討論、綜合座談的方式,試圖能更深入瞭解花蓮的社會議題與各領域現況,並促進除了此五團體以外同樣關心花蓮發展的青年進行交流,期許能邀請更多青年持續在未來共同關心花蓮的地方發展。

其中花蓮沿海港口國小人數少、地處偏遠的小校老師特殊的教育經驗,更讓我們從學校地景中看見原住民傳統文化教育與主流文化間的衝突與差異。

以上全文引自本工作坊的營隊手冊,其他相關訪談報告請參考蘇花糕餅舖網站
http://www.pureht.url.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