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多元圖書】

書名:《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
作者:bell hooks
譯者:劉美惠
出版社:學富文化
圖書館:壽豐校區有這本書喔!可是美崙校區沒有。


書名:國小教職女性化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作者:郭諭陵
出版社:學富文化
出版日:2009/05/20
圖書館:壽豐校區有這本書,尚在編目中!美崙校區沒有。


書名:學校中的性別政權:學生校園生活與教師工作文化之性別分析
作者:楊巧玲
出版社:高教圖書
出版日:2007/08
圖書館:壽豐校區有這本書!美崙校區沒有。




書名:這一切都是因為我想死
出版社:創意文化
出版日:2006/10/11
圖書館:壽豐、美崙校區都有
read more...

【訊息報報】

2010台灣國際藝術節2/19-3/28
http://tif.ntch.edu.tw/news.php
兩廳院於2009年開始舉辦「台灣國際藝術節」,以「跨界」、「跨國」、「跨文化」的策展理念,強調「原創」的精神。
2010的台灣國際藝術節,主題為「多元與永續」,只在呈現世界各國及台灣本島的多元文化,以及關注地球暖化、海洋污染等環保議題。
為鼓舞女性劇場工作者的國際劇場組織「瑪大蓮娜計畫」也將首度與台灣國術藝術節連結,突顯女性於劇場藝術中的重要性。

2010 多元文化-易術心理劇成長工作坊1/29-2/1
http://psychodrama.dapcmi.com/chinese/index2.htm
此次在台灣資源不多的東部與原住民、偏遠地區舉辦心理劇工作坊,一方面是想讓原住民朋友與關心花東的助人工作者,能夠體驗心理劇的助人理念與方法,另一方面更希望能增加助人工作者的專業活力。在團體支持中,更深一層地探索與了解自己,修復未完成的經驗,健全自身人格與成長經驗。當再次回到助人工作面臨案主提出相似困擾時,更能同理、自我察覺,並給予適切協助。重現活力與睿智,在專業與生活上展現美麗的彩虹。
「心理劇」是透過動作、體驗、演劇的方式,協助我們不只是用腦,更是用「身」、用「心」來探索我們的生命故事。在心理劇導演的帶領與輔角的協助下,能逐步覺察內心深處的感受,表達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降低口語掩飾與防衛,看見深層的情感、衝突及渴望,喚起個人內在的療癒力量,促進自我整合,能更有彈性地面對現實並表達自我,在問題解決或迎向生活時更趨向自己真實想望的姿態。
read more...

【多元文學】女人‧愛情‧家庭‧社會

女人‧愛情‧家庭‧社會 文/淑娟

一、前言
每次想到有關女性議題時,總會讓我想起我的一位高中同學,從以前,她就是一位愛幻想的女孩,幻想自己可以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可以和一位自己所愛的人組織家庭,可以就這樣幸福的過一生,如此單純的想法似乎是十幾歲女孩都會有的幻想,只是,人的一生遭遇並非都是順遂的,這位同學最後因為父親的工廠倒閉、家庭的債務而走上不歸路。她提早進入社會,高二那年她選擇嫁給一位老先生,天真的她原本以為等到老先生死之後,她就可以繼承遺產幫父親償還債務,只是老先生有家暴的習慣,同學還沒等他死就已經快被他打死了,於是她離開自己選擇的家庭,到台北找一個可以快速賺錢的方式,那就是當一位高級妓女(聽她說這種職業有等級之分),當我闊別三年再與她見面時,她已經變成一個沒有愛情、不想再擁有家庭但對社會絕望的女人。

或許有一天,我會將她的故事寫出來,寫一位原本住在天堂的天真女孩,如何因為家庭與社會的現實,讓她變成自暴自棄、憤世忌俗的女人,每每她用恍惚的眼神看著我,我總是無法正眼回視她,因為我沒有勇氣告訴她要堅強的過每一天,更沒有信心要她期許明天會更好,只要她可以給自己更多活著的理由,這就足夠了。

早期礙於社會結構的問題,從東方到西方,女性的作家不多,當然,說女性不一定要是女性作家,我們從眾多男性作家的文學作品中看到不少對女性的描繪,把女性的細膩刻畫呈現在字裡行間,雖然女人的愛情、家庭與社會地位一直以來都不太受重視,但是透過文學作品,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女人,讓我們試著用女人的角度思索,她們是如何在大環境下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眼光以及接受大家用顯微鏡的檢視。而談女人的感情、家庭與社會,兩本世界文學名著一定不能錯過,就是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娜》以及D.H.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兩本書有蠻多相似處,它們描述女性的愛情,追尋合適的家庭以及對抗社會世俗的價值觀。如果我們將故事及角色放回當時的家庭社會結構裡,會發現很多耐人尋味的視角,而這正是文學塑造出來值得一再閱讀的魅力所在。

二、角色分析
(一)故事大綱
《安娜‧卡列寧娜》主要敘述三對不同的家庭,主要是安娜的家庭、安娜哥哥以及列文夫妻。安娜是一位年輕貌美的貴族女孩,先生是大她二十歲的政治家,但是兩人婚姻看不到熱情,只有家庭的義務。至於安娜哥哥歐布倫斯基,天生喜愛享樂、揮金如土,家庭經濟全靠身為公爵長女的桃莉妻子,歐布倫斯基外遇的對象是家庭的前法國女教師,這對夫妻生活總是圍繞著金錢、外遇、孩子的形式生活,至於列文,也是經過一番波折才順利結婚,但是婚姻生活對列文來說並不是預期的那樣,因為他譏諷索然無味的家庭生活,他要一個幸福、不一樣的愛情,但婚後他發現原來生活占去絕大部分,但妻子卻熱衷於這樣的生活。這三對家庭反應出不一樣的感情經營模式。

整個故事的重點,主要是描寫安娜如何外遇,如何為愛拋家棄子,但是又眷戀原來的社交生活(他也是在這樣的社交場所與外遇對象邂逅),而當外遇的熱情因為背叛、良心譴責、眷戀而燒退時,一些原先不願面對的事情就一一浮現,而正一步步走向悲劇,這樣的結局當然也符合很多人的期望。

至於《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故事情節就比較簡單,主要角色就是查泰萊公爵、夫人康妮以及夫人外遇的礦工兒子密勒斯,整個故事敘述公爵因為參加第一次大戰而導致下半身癱瘓,無法履行先生的義務,所以看到美麗年輕的妻子因此而憔悴,答應妻子可以在外尋歡作樂,甚至懷孕生子,因為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懂得尋找適合的對象,加上康妮的父親也一直建議她需要性愛的滋潤,所以康妮有了外遇的對象,就是自家看守樹林的園丁,這樣的一個身份和公爵夫人之間是不會有結果,這是當時普遍人的想法,直至現今,一些自認貴族或皇家之後的人對身分地位、社會階級都還相當重視,可想而知他們一旦感情曝光就是問題的開始,但是,這裡的康妮和安娜不同,所以產生不同的結局。

(二)共通性與差異性
A、共通性
1.兩位女性都有外遇對象
2.先生個性孤傲、都有相當的身分地位
3.最後選擇與愛人私奔
4.為了愛對抗先生
5.選擇放棄先生家的一切

B、 差異性
安娜‧卡列寧娜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作者 托爾斯泰 D.H.勞倫斯
背景年代 約1860-1870間 約1910-1930間
發生國家 英國中部煤鐵區 俄國彼得堡
女主角身世 貴族女兒 皇家學院院士女兒
先生職業地位 官僚政治家 礦場主人/爵士
外遇對象職業地位 貴族青年軍官 礦工兒子
先生的個性 熱衷於事業 病後的自憐、病態心理
子嗣 前是兒子/後是女兒 懷外遇對象的孩子
小說結果 安娜臥軌自殺 康妮離家,爭取離婚


(三)社會的角度
19世紀的俄國,還是一個很保守的社會,貴族間活絡於社交場所,因為社交才能鞏固自己的身分、突顯自己的地位,出現在哪一種場合,正是說明自己的身分地位,如果想要打入這樣的團體,是需花時間、精力及社交手腕來經營的,這就是韋伯所說的「地位團體」(Status Group),當時彼得堡有三個社交團體,第一個團體是安娜丈夫所屬的衙門官員,第二個團體是一群信仰虔誠的老婦人,以及一些聰明又有學問、重視名譽的男士,第三個團體是社交界的正統派,以舞蹈、饗宴和華麗的化妝為招牌,這些團體之間彼此有固定的人參加,而安娜自從和佛倫斯基交往後,正想進入第三個她以前很不喜歡的團體,這也說明了安娜的心境、婚姻觀念及價值觀正在轉換,而安娜這樣的社交寵兒在這團體中如魚得水,加上情場得意,當然會很想要在這團體中找到更多的虛榮。就像德國社會學家辛邁爾(Georg Simmel)的說法…

交際(採用這個字的通俗意義)是社會互動的一個遊戲形式(play-form)。在宴會上,人們「玩社會遊戲」,就是人們從事許多形式的社會互動,而沒有平常那麼認真…那些參與純粹交際情境的人,暫時遺忘了他們「認真」的身分,進入一個短暫的偽裝世界,這世界存在於開玩笑的偽裝之中。 (p141)-社會學導引-

對安娜來說,他似乎在社交圈中找到自己,其實當時這些王公貴族們都眷戀於社交圈,想當然爾的,因為他們進入一個偽裝世界,一個他們有能力掌握的情境裡,在這些場合,人們可以暫時遺忘原先認真的身分,以及真實的人生,這種遊戲讓這些人樂此不疲,虛偽的假象都可以透過金錢偽裝打點,極力想進入此社交圈的有心人是一個很不錯的舞台,當然在這樣的情境中,大家各取所需。畢竟「社會關係(social affiliation)中的每個行動都伴隨著對身份的一種選擇,相對地,每個身分都需要特定的社會關係來維持它的存在。物以類聚並不見得是快樂而是出於需要…」(p105)

安娜與愛人私奔到國外,過著愜意的蜜月生活,但是兩人的心裡卻都有著共同的心境,那就是平淡無味的生活,沒有社交活動的點綴、沒有懂得欣賞他們的人們,他們在這陌生的國外生活著,雖避開擾人的問題,但卻也失去原先屬於自己的舞台、自以為擁有的一片天,所以過不了多久,他們就藉機回到他們熟悉的彼得堡。所以物以類聚真的是出於需要,因為我們看到他們兩人都不快樂,但還是願意回到熟悉的地方。

托爾斯泰一開始對安娜的形容塑造很完美、有智慧、耐心、擅於言詞,除了對先生冷淡之外,似乎她四周的人都感染到安娜的熱情、聰明以及照顧,可是當她和佛倫斯基私奔之後,從小說中可以看到安娜的性情轉變,她多疑、沒耐性、歇斯底里,甚至暴躁、怪異、固執,這樣前後的差異,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對安娜這樣的角色開始審視,是不是以前安娜的溫柔是虛偽的、只是逢場作戲?還是有了戀愛滋潤後的安娜變得無法理性處理身邊的事物,因為她的心中眼裡都是情人?亦或是,安娜在公開外遇之後,心中承擔的壓力以及對愛情的不確定感,讓她陷入心靈交戰,成為一個不可理喻、非理性的人?這些種種的假設、懷疑,其實都是托爾斯泰的寫作功力,他讓讀者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在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娜》中,我們發現他刻意描寫這些貴族的虛偽,例如她們在舞會中的造假、書信故意寫法文、家庭教師是法國人,重要時刻會說法文而非俄文,這樣才能襯托她們的高尚及品味。但在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就明顯的突顯階級的不同,查泰萊公爵的個性及觀念,對一般平民老百姓是鄙視的…

事實上,凡是不屬於他那階級的人,他都加以輕蔑,看不上眼,他保持著自己的身分,絕不稍假人以顏色,人們既不喜歡他也不討厭他:他跟礦山和瑞格貝莊一樣,只是環境的一部份。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P14


在這裡,我們明顯看到公爵及礦坑村民彼此間的互動關係,公爵自恃甚高,村民把他當成環境的一部份,但是他們彼此間是沒有偽裝的,都將自己心中的喜好表露無疑,這樣的階級觀念讓他們彼此知道自己的身分地位…

社會地位(social status)是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可決定一個人在團體、組織、及社會中的「身分」…每一種地位具有社會所規定的角色(role)─即一組期望的行為和態度及權利和義務…地位和角色的差別在於我們占有地位但扮演角色,地位是社會的位置;而角色是我們在該位置中如何思考和行動。(p83-84) -社會學概論-

所以,康妮也忠於她自己內心的真正渴望,性愛或許對她來說很重要,但是愛情又何嘗不重要,她不會因為性愛被滿足了還想要公爵夫人這樣的頭銜,對她來說,忠於感情、為心愛的男人生下愛的結晶,以及共築一個家庭勝過一切,這裡我們看到康妮的個性和安娜不同,康妮在追尋性愛、愛情的過程中,她知道自己所想要的,這和作者一開始描述康妮父親是如何教養自己的孩子,完全符合康妮後來的行為,而安娜,雖也飽讀詩書,但是她對於愛情、自己的能力及挑戰社會的規範是消極的、甚至放棄,所以會有兩種不一樣的結局。

三、結語
角色提供了個人在特定情境中據以行動的行為模式。各種角色,在社會中就如同在戲劇裡,它們給與行動者的指示所要求的精確程度有相當大的差異。(p99) -社會學導引-

人生就像是在演戲,彼此在屬於自己的舞臺上上演一齣齣的戲碼,當我們脫離既定的舞台,那我們就會驚慌,別人也會用異樣眼光看著,這種脫序的現象卻時常會上演著,外遇就是一種。

安娜選擇一個最壞的自殺來面對自己的脫序,因為用這種極端的方法,自己是解脫了,但是留給後面的人,卻是痛苦的收拾殘局,或許對於安娜這樣的個性,在一開始就沒有條件處理這樣的現象,因為外在環境不允許、因為她在乎自己的社交圈,因為她對這樣得來的愛沒有安全感,更因為她無法擺脫自己的孩子,於是,一步步走向死亡,這樣的結局或許得到衛道人士的讚許,但,我自身就覺得,一切的事情都是安娜所選擇的,既然選擇愛情就必須忠於自己的抉擇,勇敢面對自己追尋的愛情,就像勇敢面對接下來的一切挑戰。

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一個社會的組成,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社會國家,他有太多的因子組合而成,環環相扣、互相衍生,臨時抽離某個因子都會動搖整個結構,所以,安娜將自己推向一個不可解的地獄,這又是一樁社會事件,每天都在各個社會角落上演著。

至於康妮,我覺得她比較可以代表現代女性,因為她勇於追求真愛,打破她生活中的階級觀念,當然有些讀者也會不看好他們,覺得之後的每天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才是生活的開始,每天繁瑣的東西才會折磨人,讓人厭、讓人倦,不過,這不就是真實的人生嗎?
太多的社會現象敘述著人們的心理狀態,現在的社會新聞不是每天重複上演著,有外遇、虐童、自殺到暴力,也有自稱高貴的有錢人,誇飾自己的婚禮、穿著、社交圈,每一種都反應著人們的心理,而這就是社會百態,以前的社會學家所見所說的,在細微的觀察分析下,當然符合現代的社會,而我也認為,要寫出一篇膾炙人口的小說,若沒有觀察社會現象的本事、洞察人心的銳利眼光、獨到的見解是寫不出來。
女性的角色在現代的社會中,不是被忽視就是被扭曲,距離康妮或是安娜那個年代已有一百年,對女性的了解及尊重雖有進步,但是放到歷史的脈絡來看女性所要爭取的卻還如龜速般的慢,不論小說中的安娜或是康妮,一個難逃社會壓力而選擇放棄,一個真實抗爭自己想要的,她們似乎都如實的呈現了一種社會樣貌,而欣賞文學作品就有這樣的賞賜,讓我們真實生活中,可以多看、多體驗不一樣的社會現象。
四、 參考書目
1.托爾斯泰(Lev N. Tolstoi)著,齊霞飛譯。《安娜‧卡列妮娜》濃縮版,台北市:志文出版社,2004年1月。
2.D.H.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著。《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台北市: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1月。
3.克雷卡宏、多諾來特、蘇珊凱樂 (Craig Calhoun、Donald Light、Suzanne Keller) 合著,林瑞穗編譯。《社會學概論》,台北市:麥格‧羅希爾,2006年3月。
4.彼得‧柏格(P.Berger)著,黃樹仁、劉雅齡合譯。《社會學導引》,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5年3月。
5.伊恩‧P‧瓦特(Lan‧P‧Watt)著,高原、董紅鈞譯。《小說的興起》,北京市:三聯書店,2003年9月。





read more...

女生又怎樣? 文/淑娟

女生又怎樣? 文/淑娟
1990年我大二,跟著薪傳社(探討台灣不同族群文化的社團)來到台南的西港,當地正準備燒王船的祭典,我們跟著繞境、看陣頭,直到最後一天晚上,也就是整個活動的最高潮,在熊熊的烈燄下將王船給燒了,記得,在隊伍繞境時,我常會被提醒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我就不懂我們女生這次來燒王船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來見證活動辦得是否成功?還是來說服自己當一位女性是很沒用的,要有自知之明?

一切重要的場合不是不行看就是不可以靠近,我發現社團裡的男生各個興致勃勃、忙進忙出,反觀女生們似乎只負責跟在後面,顧包包、遞飲料、寫紀錄…,最後一天的重頭戲晚上,我的忍耐好像也到了頂點,到了現場,我看到會場有座冥紙堆積而成的紙山,最上頭擺放著王船,山下有一群工作人員手牽手圍起一道人牆,不准閒雜人等上去,後來我才知道所謂的閒雜人等就是「女人」,因為女人是髒的、不潔的,為了不讓髒的身體褻瀆這種神聖的祭典,我心裡那蠢蠢欲動的反抗因子開始作祟,我抗議這種因為先人的無知而對女性的打壓,甚至冠上不潔的罪名,我萌生挑戰這種不公平的念頭,因此,我跟同學借一頂帽子,將長髮盤進帽子裡,再穿上鬆垮的外套遮掩身材,正準備要輕鬆的假裝男生進入人牆時,突然被兩位社團的男生給架走了,當他們安撫我激動的情緒後,用曉以大義的話要我不要挑戰這種傳統,萬一被抓到我會被如何處置?萬一儀式出了問題,你要背的罪可不輕喔!萬一、萬一…,一堆的萬一都是假設性的問題,我覺得是他們自己在嚇自己,擔心這次的社團活動會有狀況,而我就是那個「亂源」。

那一年之後,我不曾再參加類似的活動了,因為我知道我要對抗的不是傳統,而是這些被傳統文化根深蒂固深植的同學。

從小,我就知道當一個女生是怎麼一回事,不然就不會有我的存在,因為,媽媽在生了七的女兒(七仙女)之後,期待我的誕生會結束,爸爸也決定將第八胎取名陳世關,以為取了這樣的名字之後,應該此「世」生兒子就可以過「關」了,沒想到還是女生,而這位不被期待的女生就是我。我的出生毀滅了媽媽的希望,記得媽媽說我剛出生時,哭著要喝母奶時,媽媽已經情緒崩潰的哭紅雙眼,對我不理不睬,甚至還想把我送走(六姐已經被送給鄰居當養女了),我就是這樣來到這個世界,我怎麼會不知道傳統裡大家是如何不公平的對待女性。我常常因為別人笑我而打架,爸爸覺得是因為男性化的名字害的,所以國語的「世關」用台語念就變成了「淑娟」,一個很女性化,卻也很通俗的夜市仔名。

小學時,最討厭人口普查,老師會利用課堂問家裡的情形、職業別以及人口數,通常老師的習慣會從家裡有一個孩子問起,問到八個孩子就停止了,我很清楚接下來才是我的惡夢,因為老師一核對人數就發現少一個,「誰沒舉手」、「那你媽媽生幾個」、「有十個喔?那你排第幾個?」從一年級開始,同學就會笑我,說我媽媽是母豬,生了一窩的小豬,誰敢這樣說我,通常都是拳頭伺候,我是一個會打架的女生,雖然家人都勸我說女孩子應該要溫柔一點,但是我只有七個會勸我不要打架要忍耐的姐姐,沒有一個會幫我修理講話傷人的同學,所以,我告訴我自己,我必須靠自己的拳頭保護自己、保護家人,真的恨不得自己是個男生,當一個可以合理化打架的男生。

從小,我就知道男生與女生的不同,男生可以吃到整顆蘋果女生不行;男生可以吃到雞腿、雞睪丸女生不行;男生可以去池塘游泳女生不行…我可以舉出上百個從小我就覺得不合理的原因,現在,當我再跟爸媽提起以前的不公平時,他們倆老還是覺得這是傳統,對於我們生活的村莊,想要突破傳統過活會很痛苦,那是他們無力改變的地方,如果放大這樣的觀念,其實全台到處都有類似的情況,這種根深蒂固的性別觀念,就在男同學架我離開王船的現場時,更讓我知道改變的困難。

至於我想不想改變這樣的觀念,我曾經試著問很多人,如果現場的是你,你會怎麼做,通常女生都會覺得她們不會想去挑戰這種禁忌,男生都會跟我的同學一樣阻止我,哈!哈!這就是對了,原來傳統的觀念是普同於人心,原來這是我的問題,原來這是我的叛逆因子作祟,原來這是我的一廂情願。

我一直對於自己有這樣的作法引以為傲,為什麼我們要愚昧的一直遵循著傳統,為什麼大家都不願去挑戰傳統,我甚至對於擁有這樣的傳統而感到羞恥,對於不想改變這樣的傳統的年輕人感到生氣,直到,我遇到一位排灣族的醫學院學生,當他看我口沫橫飛的述說我的驚人之舉,對自己文化的質疑、不解時,他只問我一句話:「你不想遵守自己的傳統,更想去挑戰它,那你到我們部落時,為什麼老人家叫你不要這個、不可以碰那個,你都很乖的遵守!」我被當頭棒喝一擊,對耶!我似乎從來沒想過我的作為是兩種標準,我對自己的文化傳統總是要去挑戰、提出種種的不公平及愚昧無知,可是為何我到別人的文化傳統裡卻是沒有任何的質疑,就乖乖的遵守他們的傳統。

多年後的現在,我再仔細的推敲我的困惑和矛盾,我的困惑是為何這樣的傳統是不可以改變的,為何這麼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還是認為傳統必須遵守?為什麼傳統這樣的堅不可破?至於我的矛盾,難道別人的文化中就沒有性別或是歧視嗎?為何我叛逆自己的文化卻忠實認同別人的文化,是不是自己的文化才有資格去突破挑戰?當我去質疑別人的文化時是不是就落入要背負文化歧視罪名?到現在,我還是無法抽絲剝繭的釐清「文化」該如何客觀面對,不過,這或許是我決定來念多元所的原因之一。

read more...

【多元視角】同志大遊行心得

同志大遊行心得 文/天安

2008年,初次接觸,彩虹旗幟飄揚,猶是觀眾,還帶著一點點好奇

08年接到台大朋友的邀約,邀我一起參加「同志大遊行」,由於身邊也有同志好友,一直以來很想關心及了解同志議題,所以就這樣跟著報名參加活動。

那天,帶著一點點好奇,還有參與社會運動的熱血,看著台北市政府前飄揚繚繞的彩虹旗幟,訝異著同志族群的多元與浩大,初次知道LGBTQ(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酷兒)這樣的名詞,覺得很新鮮,當天也認識了幾位同志朋友,邊走邊聊,不知不覺走了好長一段路,實在很佩服同志朋友們的勇敢與堅定,面對了社會文化與家庭的壓力,能夠突破暗櫃走出來,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2008年,初次進入,猶是觀眾,雨絲點點落在傘上,還滴不散心眼上微微地緊張很奇妙的,向來總是以「陪同者」身份與同志朋友接觸的我,初次進入同志的大團體行動,心中總有一絲微微地緊張,也許是開始嘗到害怕被貼標籤的感覺,也許是害怕被遊行隊伍以外的人群報以敵意的目光,也許是當我面對遊行隊伍外帶著驚慌恐懼的眼神觀看「我們」的路人;又也許是當我遇到跟在遊行隊伍旁邊,拿著十字架向「我們」撒聖水做「驅魔儀式」的女子,那種微微不舒服與尷尬,是我向來以「異性戀者」身份行走在街頭時,從未體驗過的感覺,我想那就是傳說中的「歧視」吧?!於是開始能夠理解以前我身邊的同志同學在學校為何總是低調,以及密友在向我出櫃那天,眼裡流露的不安從何而來。
同志是真實存在的族群,就在你我的身邊。

2009年,再次接觸,在這裡,微笑將你我的界線與距離拉近了
09年,再一次的參與了同志遊行,也是第一次以研究生身分進入其中,其實,我並不想特別將自己擺在一個研究者的位置,而是加了一份認同,不再帶有上次的緊張與漠異感,特別的是,同志遊行已從台北市府進軍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這一天天氣相當晴朗,陽光映照著遊行隊伍的熱情與龐大,身在其中的我很開心,路程不短卻感覺一下子就走完了!

2009年,再次並肩走,擁抱多元的人群,帶回了感受與感動
08年初接觸同志大遊行最令我驚訝的便是它的多元性與包容性,越接觸越覺得接納與瞭解差異是很重要的!這一次,與同志一起並肩走,我帶回了感受與感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