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推薦書目〈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文/方璿媛


說到〈廚房裡的人類學家〉這本書,我相信應該有許多人都會開始腎上腺素分泌,味蕾叮叮叮像發出求救的訊號般在嘴中茲茲作響著,似乎告訴著我們,吃-在我們的生活中佔了多麼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從這本書中發現原來廚房也可以讓一位人類學家進駐觀察,甚至是實地操作,改變其一生。

老實說,這本書的確是我在今年暑假最愛「享用」的一本書了,比起其他的難咀嚼的文本食材,這本書變化性可就多了,作者莊祖宜因為偶然的關係,踏上的廚房這個領域,打破了我們對人類學家應該研究領域的限制與想像,我們欽佩有的人類學家搭著長途飛機,接受疫苗施打、搞得灰頭土臉到不知名部落研究,產出了對人類學領域的可敬研究,但我們也敬佩著願意大膽嘗試,美其名是在家附近,實際上就是在家中一角-廚房裡化為廚師的人類學家,勇敢的戴起白帽、穿起圍裙,不怕手中食材需多繁複的步驟,詳細的紀錄著一匙、一舀分寸間的拿捏,而產出的就是現在醞釀在我心頭久久不散的美食文字記錄。
說起來一點也不誇張,在享用這本書時,我居然因為作者描述在廚房裡的諸多有趣田野記錄,於是當天下午就跑去離家最近的市場採買食材,準備與家中的鍋碗瓢盆大戰一回,雖然煮的不見得比書中的好吃,但總是多了那一份充實感,原來,這就是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呀,懂得尊重每一份食材與在烹飪過程中所碰撞而出的驚喜與享受。
在書中作者一開始就開門見山的說出自己如何陰錯陽差的踏入烹飪這個領域,寫到:

「我看木底金字的匾額上寫著 Cambridge School of Culinary Arts,烹飪學校耶!這種學校我只有聽過,看見還是頭一回。一排玻璃窗後是好幾間教室,眼前那間教室裡十幾個身穿白衣白帽的學生坐的規規矩矩的拼命抄筆記,一個戴高帽的講師站在一張義大利地圖前高談闊論,可惜聽不見他講些什麼…」,又說:「拿了申請表格離開後我心裡激動不已,完全沒有興趣去看其他的房子,因為不知不覺中我已經開始盤算如何去善用這個寬敞明亮的老廚房,而且對巷口那間烹飪學校異常動心。 那天傍晚 Jim 去學校辦點事,我一個人忍不住又晃到Porter Square。站在Cambridge Culinary的窗口,這回我看到廚房裡有一個東方面孔的女孩,大概是個日本人,穿梭在一群白人之間她格外顯眼,給我一股莫名的震撼。我心想 :“That could be me!” 」(莊祖宜,2009)

我想如果你是我的話,絕對也會被〈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裡所呈現而出的菜色所吸引的,而且要注意的是會一吃就上癮喔,在我認識的朋友裡,也有好幾個朋友是非常喜歡烹飪的,並且常常邀請我們到家中享用餐點,當然這裡的烹飪絕對包含了中、西式的料理與甜點,甚至還有朋友因為太喜愛烹飪了,故特地到法國藍帶學校學習正統的烹飪技巧,姑且不論究竟喜愛上烹飪原因為何,抑或是烹飪技巧強與弱,我想用「掛保證」的心情來推薦這本書,希望大家可以好好享用一番,不含防腐劑,但是卻無限保存喔!

Ps.〈廚房裡的人類學家〉部落格可參考,有興趣可以上去看看喔:
http://blog.yam.com/user/tzui.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